序号
|
论文名称
|
作 者
|
刊物名称及发表时间 |
1
|
问题解决:涵义、过程与教学模式
|
袁维新
|
心理科学 2010年第1期
|
2
|
科学观的文化转向与科学教育
|
袁维新
|
中国教育学刊 2010年第1期
|
3
|
科学本质理论:基本观点与范畴
|
袁维新
|
科学学研究 2010年第6期
|
4
|
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特殊性问题研究
|
蒋亦华
|
教育研究与实验
2010
年第3期
|
5
|
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定位的向度分析
|
蒋亦华
|
教师教育研究 2010年第4期
|
6
|
大学课程实施:专业本位的价值取向
|
蒋亦华
|
现代大学教育 2010年第4期
|
7
|
对多学科高等教育研究的批判性反思
|
伍红林
|
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0年第3期
|
8
|
中小学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转化——基于教育理论研究者介入的视角
|
伍红林
|
教育发展研究 2010年第22期
|
9
|
专业文化:本科专业建设的一项内容
|
叶泽滨
|
江苏高教 2010年第6期
|
10
|
国外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型研究
|
袁维新
|
外国教育研究 2010年第7期
|
11
|
HPS
教育与大学教育改革
|
袁维新
|
现代大学教育 2010年第1期
|
12
|
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自组织特征与形式机制
|
袁维新
|
教育科学 2010年第5期
|
13
|
论道德自我的文化建构观
|
万增奎
|
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年第9期
|
14
|
课程救济: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
|
王会亭
|
现代教育管理 2010年第6期
|
15
|
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目标:实然诊断与应然追求
|
王会亭
|
教育科学研究 2010年第12期
|
16
|
农村基础教育课程异化原因探讨
|
王会亭
|
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7期
|
17
|
试论学校变革的路径选择
|
刘国艳
|
当代教育科学 2010年第1期
|
18
|
国外合作教育研究的研究综述
|
伍红林
|
淮阴师范学院学报·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
|
19
|
略论社会与教育双重转型中的学生文化建设
|
伍红林
|
江苏教育研究 2010年第5期
|
20
|
HPS
教育:一种新的科学教育范式
|
袁维新
|
教育科学研究 2010年第7期
|
21
|
概念转变的心理模型建构过程与策略
|
袁维新
|
淮阴师范学院学报·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
|
22
|
符号消费理论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
|
潘友梅
|
商场现代化 2010年第9期
|
23
|
新课程视阈下高师政教专业学生命题能力的培养
|
潘友梅
|
科教文汇 2010年第8期
|
24
|
新课程视阈下高师政教专业学生命题能力的培养
|
潘友梅
|
科教文汇 2010年第8期
|
25
|
从单向度到多元互动: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实习范式的转变
|
史晖
|
教育探索 2010年第8期
|
26
|
论教学境界
|
史晖
|
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11期
|
27
|
国外关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及其教学意义
|
袁维新
|
心理科学 2011年第3期
|
28
|
基于计算机的建模及其对科学教学的意义
|
袁维新
|
电化教育研究 2011年第5期
|
29
|
论当前苏北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征及其变革
|
顾书明
|
江苏社会科学 2011年第12期
|
30
|
当代中国教师教育:责任主体与主体责任
|
蒋亦华
|
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1年第4期
|
31
|
变革转型期的中国教师教育——基于政府角色定位及行为重构剖析
|
蒋亦华
|
教育发展研究 2011年第10期
|
32
|
教育理论研究者深度介入下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发展
|
伍红林
|
教育发展研究 2011年第20期
|
33
|
学校变革是如何发生发展的:变革主体的视角
|
伍红林
|
教育发展研究 2011年第15-16期
|
34
|
基础教育改革话语分析
|
刘国艳
|
现代教育管理 2011年第3期
|
35
|
近十年来我国教育叙事研究:回顾与反思
|
王会亭
|
河北师范大学学报
·
教育科学版 2011年第12期
|
376
|
近十年来我国教师课程能力研究评析
|
王会亭
|
教育学术月刊 2011年第10期
|
37
|
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
|
王会亭
|
现代教育管理 2011年第12期
|
38
|
质量视野下的大学教师知识管理
|
王会亭
|
现代教育科学
2011
年第6期
|
39
|
数学学习建构性之特征
|
周友士
|
教学与管理 2011年第2期
|
40
|
模拟教学实践探析——有效实践创新取向的《学科教学论》研究之一
|
孔凡成
|
钦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
|
41
|
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教材编写实践的理性反思——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
|
史晖
|
教育科学研究 2011年第8期
|
42
|
教师权威的社会学分析
|
史晖
|
现代教育管理 2011年第11期
|
43 |
高校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分析 |
朱跃龙
|
中国成人教育
2010
年第7期
|
44 |
高中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策略的探讨 |
蒋霞
|
现代中小学教育
2011
年第12期
|
45 |
知识管理在教育技术学领域中的应用 |
蒋霞
|
软件导刊
2011
年第9期
|
46 |
解读延安时期的电化教育实践及其历史价值 |
谢同祥
|
电化教育研究
2011
年第1期
|
47 |
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效能分析-以PPT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例 |
谢同祥
|
现代教育技术
2011
年第7期
|
48 |
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对教学设计要素的影响 |
朱跃龙
|
高教探索
2011
年第6期
|